「父母最大的錯誤,就是望子成龍」教授一番話打醒全天下爸媽 致孩子:願你長大後能好好成為人。

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樣,為人父母後,常常看著孩子陷入沉思:

他這一生,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?

希望他有所成就,也希望他不必太辛苦;

希望他受人歡迎,也希望他不為人情所累;

希望他能常伴身邊,也希望他去見見更大的世界……

對於孩子的未來,我有無盡的遐想。

我相信,「望子成龍」是我們做父母的,最本能、最樸實的心願。

但是,前兩天刷微博,看到易中天談教育的一則視頻,他竟然說:

「我旗幟鮮明地反對培優、勵志、成功學,我旗幟鮮明地反對望子成龍。」

主持人的驚訝溢於言表:「您把許多人家裡最基本的一套規則,全都反對掉了。」

他解釋道:「因為龍是不存在的,是虛構的,望子成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,只會讓父母孩子都徒增焦慮和煩惱。」

那麼正確的期待是什麼?

他接下來的這段話,讓我頓覺醍醐灌頂:

「不要望子成龍,要望子成人。

那麼何謂望子成人?

標準只有八個字——

真實、善良、健康、快樂。」

1/

不求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于心

所謂真實,就是教孩子誠實地面對自己和世界。

不撒謊,不耍滑,無論做什麼,都光明磊落,問心無愧。

因為撒謊的人,內心往往是最煎熬的。

害怕東窗事發,害怕真相大白,撒過的謊就像一顆定時炸彈,日夜折磨著他們,讓他們心驚膽戰,悔不當初。

所以,記得告訴孩子:

別說謊,謊言總有被戳穿的那天;

別偽裝,沒有人能一直活在假面背後。

誠實做事,真誠待人,永遠是做人的基本原則。

人活一世,不求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于心。

2/

善良自有萬鈞之力

什麼叫善良?

易中天說:

「善良是對人懷有惻隱之心,理解他人的處境,同情他人的不幸。」

順境中的善良是修養,逆境中的善良是選擇。

善良的人能自救,是因為他們見過人性的陰暗面,卻仍然願意相信世界的美好。

而情感也是流動的。

很多時候我們施與旁人的愛和善意,最後也會重新回到我們自己身上。

就像林爸爸,妻子和孩子離世後的這三年,他一直在做公益。

他去福利院做義工,給孩子們送衣服;

看望10歲腦癱男孩,幫他剪頭髮;

他的淘寶店裡,每賣出一件衣服,收入的10%都會用於做慈善。

而這樣的他,也得到了許多陌生人的愛。

他每一次發微博,都會有無數溫暖的留言湧入;

他的服裝品牌上線,也會有人一次性拍下很多件,然後留言:「不用寄出,送給有需要的人吧。」

翻翻買家評論,除了誇衣服質量好以外,許多人都會加上一句:

「林爸爸加油哦」、「希望林爸爸一切都好」。

這些飽含溫度的字字句句,也逐漸帶林爸爸走出了陰霾,讓他更有勇氣面對接下來的生活。

善良自有萬鈞之力。

記得,讓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。

正是有了這些善意和溫暖,人間才值得。

3/

健康是一切的基礎

說到健康,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富足,不愁吃穿,營養充沛。

所以,比起身體健康,我更想聊聊心理健康。

很多家長,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得憂鬱症。

博主愁容騎士典當記聊起自己看過的一段視頻:

醫生給得了憂鬱症的小女孩複診,小女孩在看書,醫生誇她:「這孩子真用功。」

緊接著,一旁的母親就跟了一句:「用功,假用功。」

醫生急了:「又說了又說了……」

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的心理問題,家長一句話,前功盡棄。

將孩子反復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;

用嚴苛的標準要求孩子;

通過打擊、激將法來鞭策孩子;

強調自己的付出和不易,給孩子壓力;

孩子流露出脆弱和傷心的情緒,還會被反問「天天好吃好喝的供著你,你還有什麼不滿意?」

他們並非不愛孩子,只是用錯了方法。

時代不同了,這一代人的苦難已經從物質的困苦轉向了精神的困苦。

憂鬱症並不是單純的心情不好,而是一種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吃藥治療的疾病。

身邊得了憂鬱症的孩子,嚴重些的,行為已經不再受主觀控制。

小到休學,大到走了,父母這時再以淚洗面,為時已晚。

所以,孩子的心理健康,值得父母引起十萬分的重視。

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鼓勵,傾聽和理解,永遠是孩子自我接納、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的根基。

4/

快樂最寶貴,也最難得

近兩年最大的感受是,現在的小孩,太辛苦了。

各種補習班、興趣班、才藝訓練,密密麻麻地擠滿了孩子的每一天,人人都在比著學。

下河摸蝦,在山間野地瘋跑,花一整個下午看喜歡的漫畫……這些我們童年的快樂,他們全都沒有。

表弟家的小孩,每天作業都有一大堆。

七八歲的小男孩,常常面無表情,總會冷不丁地感嘆一句:「真沒意思。」

壓力是代代傳導的。

父母的焦慮會傳給小孩,如果父母總在憂心「如何贏在起跑線」,孩子怎麼快樂得起來?

從前,我一直認為教育焦慮是個無解的命題,畢竟現在整個大環境都是如此。

直到那天看到心理學家李松蔚的一段話,突然釋然了不少。

他說:

「如果你相信的是,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人,比如,能夠從事具體的工作,遇到問題知道如何解決,這樣你就不會太焦慮。因為目標是非常具體、定量的:為了成為有用的人,孩子需要掌握哪些技能?要掌握到何種程度?但在另一些人看來,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超常的人。這就涉及到競爭了,你就必須盯著別人,戰勝的人越多,你獲得的資源越多。其實,一切都取決你怎麼相信。」

我逐漸開始覺得,比起培養一個優秀、卓越的孩子,教育更應該考慮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。

能欣賞自己,也能大方為別人的成就鼓掌;

擅長在平淡的日子裡找到樂趣,時常能夠收穫內心的平靜與自由;

對生命的基本感受是良性的,沒有愧疚和罪惡感。

即使沒有耀眼的成就,但至少孩子在回顧這一生的時候,會由衷地感到:

「謝謝媽媽給了我生命,生而為人,我很幸福。」

這就足夠了。

Click to show more